top of page

宋代筆記 vol.15 唐代越窯青釉海棠式碗,上海博物館藏,黃秘色?



SACA學會 宋代筆記 vol.15 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唐代 上海博物館藏

高10.8釐米,口縱23.3釐米,口橫32.2釐米,足徑11.4釐米


狀態:尺寸體量巨大,是上海博物館越窯收藏的重器之一,通體黃秘色。


這件器物口沿作四稜花瓣狀,俯視如一朵盛開的海棠花。造型屈曲有致,猶如海棠花開,杯足較高,外撇。此種造型來源於薩珊金銀器「多曲長杯」,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格。此樣式進入中國後,南北方瓷窯都有燒造,成為唐代較為流行的式樣。


圈足外撇,腹內有十六個支燒痕,是疊燒其它器物所留下。器身施青釉,釉色青中閃黃。海棠式碗為唐代新興的造型風格,並且極為流行,在當時的金銀器中也多有出現。




此碗器型大而規整,為傳世越窯碗類中所少見,反應了唐代越窯制瓷工藝的高度水平。從浙江慈溪上林湖唐代越窯窯址看,海棠式碗在當時有一定的燒造量,但無論出土品還是傳世完整實物,類似這樣的大碗均十分少見。


秘色根據歷史資料顯示,在唐時代指的是顏色,在五代時期指的是其宮廷皇家御用的性質,並非指顏色(大維德爵士秘色論文:some notes on pi-se yao from eastern art 1928 vol.1)。在唐代的顏色,又有法門寺出土的文字記載「瓷秘色」為證。




日本平安時代的貴族也有關於秘色的描述,而大部分描述最終都指向偏黃色的顏色,紫中帶青,合起來是黃秘色? 日本傳世的越窯,近期在出光美術館青瓷展覽中展出,則多為黃色。


黃色的秘色,是否進而影響了宋代官窯、龍泉中秘色的審美?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繼續探討、研究的課題。





Bình luận


bottom of page